unicredit@unicredit.com.cn 010-64466458   中文 / English
 
新闻动态
您当前位置 > 首页 > 新闻动态
中国制造:在离目标30年的地方开始逃离
发布时间:2016.01.08    来源:中国经营报
我们正在经历“逃离制造业”的大潮
 
2015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逐季下降,体现制造业景气指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至10月已有三个月连续低于荣枯线。对于制造业的困境,有官员坦承,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新兴市场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,对中国形成“双向挤压”。
 
中国2015年10月PPI同比下降5.9%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.6%,同比下降6.9%。1-10月平均,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.1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6.0%。
 
金融业的分析师总是乐观的看问题:每一次低迷的数据都是宽松的号角。
 
但是形势已经到了货币越宽松、制造业逃离越快的地步。
 
看看近几年制造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出现的倒闭潮,并不都是因为低端和落后,而是因为整体走进了“高风险、低回报”的怪圈。
 
以前外部有过度消费,内部有过度投资,积累的过剩产能是需要去化的。但在全社会形成远离制造业的风气,则和去产能是两码事。
 
真正搞升级换代,要让资金流入制造业的创新环节而不是让创新者承担最大的风险;同时要回归常识:真正的创新是需要积累的,不会在浮躁的追风口环境下诞生。
 
资金大量追求短期收益、升值的氛围之下,很多企业主即便没有亏损,也在想办法把手中的工业资产变现。甚至部分倒闭的工厂,正是老板的有意为之。
 
他们中不少人已经判断:未来做制造业没有出路。这场“逃离制造业”的风潮,正在愈演愈烈。
 
去年已有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,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,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。
 
今年初,各制造业大省继续传来工厂倒闭的消息:诺基亚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,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。
 
继联胜、万事达、联建之后,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欠债1.35亿元跑路,400员工失业。另外,还有东莞一家做杂牌手机的制造企业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,1000多名员工失业,董事长高民自杀。
 
温州在资产泡沫化之后,正在经历着制造产业空心化,鞋子、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。
 
今年一整年,从长三角蔓延到珠三角的制造业倒闭潮丝毫没有停歇的架势。深圳福昌、中显微这些电子产业链上的一级供应商也关门大吉。
 
另一方面,几乎所有制造业巨头都在运作地产或金融项目,成为一个明显的反差。
 
早在2010年,TCL就与万通地产签订协议,利用双方在地产开发及工业土地的独特优势,为工业地产开发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与模式。TCL前些年通过投资“杠杆”,在全国圈下了大量的工业土地,足以让他们在未来的若干年内,依靠土地开发过一段“安稳”日子。
 
即便华为,现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在吃着土地红利,在手的土地面积已达百万亩。
 
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制造业鸿沟,不是能不能跨越的问题,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跨越。
 
中国与世界科技强国还差多远
 
第一名:美国
 
迄今为止,美国的大学汇集了全球70%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;
 
在全球最顶尖的20所大学中,按科学贡献度计算,美国占了17所,从麻省理工到加州理工,培养了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和最顶尖的科学家;
 
全球十大科技顶尖公司,美国占据了八家。英特尔向全世界提供芯片,微软公司和甲骨文公司占据了软件业的基础市场(从百度到腾讯到中国各个政府部门,都使用甲骨文提供的数据库软件和技术),美国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实验室,在军工领域,在航空航天领域,在医学技术领域,在信息科学领域……美国以无可匹敌的实力和压倒性的技术优势雄居世界之首。
 
第二名:英国
 
我们眼前所见的,满眼都是日本和德国的设备,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,这些机器设备最核心的部份大多使用了由英国ARM公司设计的芯片。
 
诺奖获得人数,英国仅次于美国,居世界第二。在世界最好的200所大学中,美国占据了75所,英国占据了32所,远远超过其它国家。
 
尽管英国在工业规模上有所衰退,但它仍有世界顶尖的航空发动机企业罗罗,在钢铁、制药、生物育种、航空航天、机械、微电子、军工、环境科学等方面都处于世界一流之列。
 
但由于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(仅次于美国),英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第二的科学技术,对世界科技做出了杰出贡献(如世界第一只克隆羊)。
 
第三名:日本
 
美国国家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数中,日本是仅次于美国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国,这一直被视作是日本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。在全球大学的排行榜和对世界科技贡献度上面,日本的大学仅次美英。
 
日本拥有很多大集团和大公司,如东芝,三菱等等,这些公司都拥有很强悍的科研实力,日本注重细节的精神让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,从而占据市场,这也让他们拥有更多研发经费。从开始的仿造到后来的技术创新,日本的崛起成为亚洲的一个神话。
 
在20个关键科技领域,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错,在材料科学,尖端机器人等等,日本都拥有巨大科研实力。
 
第四名:法国
 
巴黎拥有相当多的知名大学,法国大学一般分为高等商学院和工程师学院,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。
 
与英国不同,法国保持科技优势是通过国家的高投入来实现,法国拥有五十多名诺奖获得者,十多名菲尔兹奖获得者。在20个关键科研领域,法国都居于世界前列,尽管浪漫的法国人似乎比日本人和德国人都更慵懒,但在科学研究上面,他们更富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。
 
法国在航天,能源,材料科学,空间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均比较明显。
 
第五名:德国
 
说到德国,大家就会想起德国的机床,德国的精密机械,德国人一丝不苟的精神。迄今为止,德国有七十多个获得诺贝尔奖,要多于法国和日本。
 
不得不说一下,与大多数想象的不一样,科研其实也是一种体力活(虽然创新精神很重要),一种既枯燥又乏味的体力活。一个实验可能要重复一千次,找出一个错误可能需要几天几夜,哪怕你想的全部是正确,但只要一个微小的错误,就足以阻挡科研的步伐。德国人的品质在这方面就具有优势。与法国一样,德国的大学也是按照专业排名,而不是学校排名的。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。
 
德国的科技来源于德国的教育,更来源于德国的制造业。
 
第六名:芬兰
 
除了诺基亚之外,芬兰这个只有500多万人的小国,在20项关键科技领域,有17项排名前十,比如说计算机科学,大家都知道windows,但计算机专业的人一定知道linux。芬兰教育水平,科技水平始终居于世界前列。
 
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指出,芬兰是世界上向中国转让高科技技术最多的国家,中国方面公开的资料则说,芬兰是中国在北欧的第二大技术转让方。
 
第七名:以色列
 
具有犹太血统的人获得了很多诺贝尔奖,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以色列不但在军事上强悍,在科学技术上,他们也同样的强悍,虽然他们很多的军事装备来自于美国。但他们同样也帮助了美国的科研人员对武器装备进行研究和改进。
 
以色列有很高的教育水平,24%的劳动人口拥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,居全球第一。
 
在过去的十几年中,以色列科学家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,对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尤其是在电子和化学方面。
 
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,利用以色列人的聪明和智慧。
 
第八名:瑞典
 
诺贝尔奖的评委是瑞典人,而且能得到世界的公认,也就证明瑞典有一流的科学家,有能力有水平对世界最顶尖的科学研究进行评估。瑞典只有900万左右的人口,但却有38%的劳动人口在高科技公司(比如说爱立信)就业,这个比例居世界第一!瑞典人也是世界上最热爱读书的国家之一,国民科学素质世界第一。
 
中国人想象中的瑞典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,人们过得很休闲,但瑞典实行极为严格的竞争教育模式,所有的课程按从易到难分为几十个级别,而不是按年级和班级区分。
 
在20项关键科学技术领域,瑞典有14项居于前十,19项居于前二十。
 
第九名:意大利
 
意大利人能设计出最好的服装,引领时尚的潮流……这看起来与自然科学技术没什么关系,但却体现了意大利人的创新能力。其实,意大利同样有阿古斯坦-维基特兰直升机,有法拉利、玛莎拉蒂、兰博基尼等超级跑车,拥有世界超一流的汽车制造技术。
 
意大利在奢侈品方面创新能力甚至于远超欧美,而最高端的奢侈品也往往代表着最高科技的应用。
 
当然,意大利的问题也很多,容易遮掩人们对意大利科学技术的评价。
 
第十名:加拿大
 
在20个关键科学技术领域中,加拿大有16项处于前二十名,4项处于世界前五。
 
第11到20名分别是:荷兰、丹麦、瑞士、澳大利亚、挪威、比利时、俄罗斯、新加坡、韩国、台湾地区。
 
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。它不只是和香港一样的金融和贸易中心,事实上新加坡在科技和工业上花的心思比服务业还要多。
 
南洋理工大学是世界前三十名的大学。新加坡制造业有四大支柱产业:石化、电子业、机械制造、生物医药。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化中心。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制造国。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,新加坡比香港的眼光高远太多。
 
在科技实力的5个级别里,中国的位置在第四级。
 
第一级,核心,美国。
 
第二级,发达,英国,德国,法国,日本。
 
第三级,登堂入室,芬兰、俄罗斯,意大利,以色列,加拿大,澳大利亚,挪威,韩国,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。
 
第四级,在大门口,中国,印度,墨西哥,南非等发展中国家。
 
第五级,落后,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都在此列。
 
中国在制造业上要走的路有多长?30年真的不算长。
 
只是在当前的环境和价值取向下,由谁来走完制造业的下一个30年?  
 
(文章有删节)
 
作者:悦涛
来源:深圳经济观察(shenzhenjingji)
 
声明:上述信息来源于《中国经营报》文章。
 
联系电话:010-64466458 010-64466117 13691088006
京ICP备05027773号
版权所有:北京联信征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